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述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2

【作者】:admin
【关键词】:
【摘要】:当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受激波与机体间高温压缩气体的加热和机体表面与空气强烈摩擦的影响,飞行器蒙皮的温度会随飞行马赫数(Ma)的提高而急剧上升,航空界把

当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受激波与机体间高温压缩气体的加热和机体表面与空气强烈摩擦的影响,飞行器蒙皮的温度会随飞行马赫数(Ma)的提高而急剧上升,航空界把飞行器作高速飞行时所遭遇到的这种高温情况称之为“热障”[1-2]

气动加热造成的“热障”具有瞬态(短时)高温的特征[3],这种瞬态高温环境有别于稳态(长时)高温的作用,会对飞行器结构材料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飞行器结构材料的机械强度不仅受到温度、时间的影响,而且与升温速率密切相关[4-11]。因此,飞行器结构材料常规的稳态(长时)高温力学性能已不能体现其在“热障”环境下的特征。

在飞行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为确保飞行器结构材料能经得起高速飞行时“热障”所产生的热冲击及高温热应力破环,必须对材料进行该环境下的热强度分析。然而,由于温度和时间因素的共同参与,“热障”环境下材料的强度问题变得极其复杂,同时受物质惯性的影响,瞬态高温条件下,“瞬态”给予材料的能量来不及改变材料的承力系统,即分子的微观结构和内聚力[12]。这种情况下,虽然从量子力学的微观分析可以获得各种情况下材料机械强度的定性结果,但真正准确有效的数据必须依靠材料瞬态高温环境下的热机械性能测试来获得。

因此,真实模拟飞行器结构材料高速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热环境,开展其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的热强度试验,测试并确定材料该环境下的强度极限等关键参数,对飞行器结构材料的寿命预测、可靠性评估以及飞行器的安全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量文献查阅调研和技术考察咨询的基础上,概述了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1??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发展

1948 年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开始研究有关温升率对金属性能影响的试验方法,并在3年内研制出了直流电焊机电流加热试验机和交流电焊机电流加热试验机[4],这可以看作是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开端。基于这两种试验机的“高温升率试验方法”很快得到了美国军方的承认,并利用其对多种导弹用金属材料的高温和高温升率效应进行了测试,获得了大量实用的工程设计数据。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在上述试验技术的基础上,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根据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开始建立大规模的热环境模拟实验室[13]。这些热环境模拟实验室不仅能够开展飞行器结构材料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测试,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飞行器结构服役环境下的承热能力的分析。

除对传统应变电测技术进行改进外,为了适应飞行器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力学性能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应变测量新技术,其中激光高温应变测量技术和ESPI三维全场光学应变测量技术已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由于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的新型飞行器结构材料的性能试验和测试数据涉及到高速飞机、导弹、航天飞行器等军事项目,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俄罗斯的许多研究成果和试验数据,属于严格保密的内容,均未公开发表,国内能够参考、借鉴的技术几乎没有。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程院力学研究所,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从土到洋,逐步改进,经过多种方案性试验,研制出了一套可用于飞行器材料短时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的拉伸试验设备,并对低碳钢、不锈钢等几种金属材料进行了短时高温拉伸、蠕变,恒载荷等加热率试验,得到了这些材料高温短时力学性能的定量结果[16]

2.选人视野的广阔性。实行竞争性选拔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选贤任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选拔上来。竞争性选拔干部给所有层面的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从报名参加竞聘的干部来源上看,所属单位和岗位都各不相同,丰富了源头活水,保证了干部来源的广泛性;从干部所属的层面上看,竞争性选拔特别是公开选拔使各个层面的干部都能参与进来,特别是赋予了广大基层干部以宝贵的机会,从而能够有效地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在中国工程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基础上,国内的很多家单位,包括: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物理系等也陆续开展了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研究工作。这些单位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在现有力学性能试验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多套可用于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装置,对5A06镁合金、LY12 铝合金、J75不锈钢、2A12铝合金、A3钢等材料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这几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温升率效应做了初步的试验性的分析[17-20]

多孔控制定向水力压裂技术,是以压裂孔为中心,在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布置孔径相同的若干控制孔(通常为4个),如图1所示,依靠控制孔形成的自由面,使得控制孔周围的煤体得到初步的卸压增透,形成卸压圈,在压裂的过程中,随着高压水的不断向前渗透,当进入控制孔的卸压圈时,裂隙迅速扩展,并且逐渐偏向于控制孔一侧,以此实现对煤体的定向压裂。

2??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常用技术

图1 热载联合试验系统示意图

电阻和高频感应加热技术早期由于技术相对成熟,操作方便,加热温度易于控制等优点[21-23]被应用于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加热系统中。随着飞行器速度的不断提高,材料热试验对加热温度和升温速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先进结构材料,比如碳碳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的出现,使得电阻和感应加热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试验过程中某些材料的升温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根本不能满足试验要求,电阻和感应加热技术逐渐部分的被新技术取代。

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型加热技术的研发,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热载联合试验系统中的加热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先后出现了电阻/高频感应瞬态加热技术,以石英灯、石墨等为加热元件的辐射加热技术,以及以高温、高压燃气为热源的对流加热技术等。

2.1??加热技术

目前酚类物质致癌强度系数还未确定,本研究仅讨论酚类物质非致癌风险,计算公式和参数取值参考美国健康影响评估概要表格、丹麦安全与毒理研究所以及相关研究结果(EPA,1997;Nielsen et al.,1999;Tyl et al.,1999)。

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模拟高速飞行器瞬态气动热环境的热载联合试验系统,图1为该系统的示意图。在这一系统中,主要包括三大关键技术:加热技术、温度测量技术和应变测量技术。

以石英灯作为加热源的高红外辐射加热技术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最早是美国宇航局(NASA)用于模拟人造卫星接近太阳时,卫星表面温度快速上升到2000℃的升温过程。70年代中期,为了进行航天飞机飞返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的试验,高红外加热技术被用来模拟航天飞机表面温度由-273℃低温迅速升温到1800℃高温的过程。之后不久,为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试验验证要求,美国开始研制以石墨为加热元件的辐射加热系统,以及电弧灯加热系统[24],同期以高温、高压燃气为热源的对流加热技术也被用于飞行器结构地面热模拟试验中。

与新教思想一样,儒家和陆九渊心学的世俗化主张并不是主张追求世俗享乐,而是主张在真实的日常世俗生活中追求成圣成贤,用更知名的话来说就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儒家的乃至陆九渊心学的世俗生活道德化的思想,与作为社会工作增能理论的思想基础的新教思想是有着相同之处的。

由于红外辐射加器加热惯性小,电控性能优良,可以很好地模拟各种材料在运行时的热强度环境,真实复现气动加热的能量交换过程,而且具有尺寸小、功率高、安装灵活等优点[25-26]。所以,虽然已出现石墨辐射加热和对流加热等新技术,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热载联合试验系统中,目前红外辐射加热仍是除电阻和高频感应加热外的主流加热方式。

2.2??温度测量技术

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热载联合试验系统中,金属材料的温度测量一般采用常规的热电偶测量技术,通常用电阻压焊方式把热电偶焊在金属表面,进行快速升温过程中的温度测量。

热电偶具有构造简单、适用温度范围广、使用方便、承受热以及机械冲击能力强等特点,常被用在高温、大振动冲击等恶劣环境以及微小结构等测温场合。然而,在快速升温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迅速,由于感温元件的热惯性以及有限的热传导率,热电偶在温度测量过程中会出现所谓的动态响应误差[27]。由于动态响应误差的存在,大多数常规热电偶并不适合测量快速升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为了减小热电偶的动态响应误差,科研技术人员在热电偶动态校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8,29],通过动态补偿技术来提高常规热电偶的响应时间。

除此之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很多能够满足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温度测量要求的新技术,蓝宝石光纤温度传感器就是其中一种。1983年,美国R.R.Dils博士首先研制成功了蓝宝石单晶光纤温度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具有传统热电偶所不能及的高温稳定性及响应速度,为瞬态高温接触式测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30]。蓝宝石单晶光纤温度传感器1988年获美国专利,美国国家标准局已将其作为630~1064℃温度范围内新的测温标准。近几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开始研发蓝宝石光纤温度传感器,并不同程度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例如,美国Luxtron公司的生产蓝宝石光纤温度传感器短时工作温度可以达到2000℃,响应时间为毫秒级。

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开展了蓝宝石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其中,清华大学1989年申请的专利产品测温范围为400~1300℃,测温精度0.1%,灵敏度0.1℃,动态响应时间也可到毫秒级[30]

前面已经提到,飞行器飞行过程中蒙皮的温度会随飞行马赫数(Ma)的提高而急剧上升。飞行 Ma数为 2.0时,机头处的温度略高于100℃,而当 Ma数等于3.0时,飞行器表面的温度则可快速升至350℃左右,Ma数为5.0的导弹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其壳体表面驻点温度瞬间可高达1029℃。高超声速飞行器一般指的是5倍声速以上,即马赫数大于5.0的空天飞行器,在这一速度下,目前所用的常规温度和应变测量技术都已不能满足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试验的要求。为了适应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材料性能测试要求,必须改进现有技术,或大力探索测量新技术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2.3??应变测量技术

应变电测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并且对于一般高温条件下的静态、动态应变测量,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相对简单。目前,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热载联合试验系统中最常用应变测量仍为传统的应变电测技术。

与热电偶温度测量类似,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应变电测技术同样存在两个方面的测量误差:一方面是应变电测技术的热输出误差;另一方面是应变电测技术的动态响应误差。为了提高应变电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国内外科研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在传统的温度自补偿式应变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双片工作方式的全新技术思路:应变测试时,在测点同一位置粘贴两片同类型应变片,一片作为工作片测量测点部位的全变形量,另一片受温度影响但不传力,作应变桥的一个臂,以消除快速升温对应变电测热输出精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为解决应变电测技术的动态响应误差,提出了多种快速加热条件下高温应变测量误差修正方法[31-3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飞行器速度的进一步提高,气动加热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尤其是在美国NASP(空天飞机)和HSCT(美国高速民用运输机)预研计划出台后,飞行器结构材料热环境试验出现了新的问题,这引起了美国航空局的重视。之后,包括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在内的航空飞行器材料及其结构的热试验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4]。目前,美国、德国和俄罗斯均已建成可模拟飞行器服役环境的材料和结构热环境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且,1993年美国在能源部的支持下,编写了热模拟试验设备手册,对材料热强度试验技术进行了规范[14-15]

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考 杨 晖,刘宏业,范彦平,华云松,张荣福,沈昱明,朱继岩 40(4)369

3??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发展方向

3.1??测量技术的更新

虽然蓝宝石光纤温度传感器有着非常优异的性能,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高温传感,其用于瞬态高温测量的结构、静态标定、动态特性测试、测试数据处理方法等理论和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所以,该传感器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曾经留学法国和俄国,早年在法国的时候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后来又留学俄国,学习了列宁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行中国社会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作为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邓小平参予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探索,也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深思社会管理问题并力挺社会管理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在自主研发的以“空气预热+富氧燃烧”为核心加热功率的集束射流气动加热环境模拟实验舱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并引入基于激光散斑的非接触式变形和红外表面温度测量技术,开发出了气动热环境下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再现飞行器实际服役气动热环境,而且可实现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飞行器结构材料温度、变形的精确测量,获得其“热障”环境下的真实强度信息[33]

3.2??测试标准化

目前,国内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均为各单位根据自身的科研试验条件组装或自主研发,所用的加热设备、测温技术以及力学加载装置都不尽相同。比如:J75不锈钢的性能测试过程中,加热设备采用的是自制大电流瞬态加热设备,性能测试在Instron1196试验机上来完成;5A06镁合金、2A12铝合金的性能测试过程中,加热设备采用的是红外辐射加热炉,性能测试在MTS试验机上来完成;而LY12 铝合金、A3钢的性能测试则利用Gleeble 1500 热模拟试验机来完成,Gleeble 1500热模拟机自带的加热方式是大电流直接电阻加热。另一方面,性能测试的标准,比如样品大小、加载方式等也无章可循。这些都导致材料性能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得不到保证。

所以,必须综合考虑现有的测试技术的优缺点,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标准,其中包括设备手册、测试标准、测试规范等,为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可靠性保障,使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更好地服务于飞行器结构材料寿命预测、可靠性评估以及飞行器的安全设计。

3.3??基础理论研究

新材料是诸多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先导,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也不例外。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前期工作主要是行业性特需材料的性能试验,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对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的复杂现象没有一个统一的物理解释和数学模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各类材料的试验研究,在足够多的可靠性试验数据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理论,形成更强、更明确的规律性认识,包括:热-力-材料耦合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从材料分子-微结构-宏观几何尺寸的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等,充分认识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的物理本质,为飞行器结构新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4??结论

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能够很好地模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瞬态”高温特征,获取材料真实气动热环境下的强度信息。在现有常规技术基础上,研究符合“瞬态”高温环境测试要求的全新高精度技术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中的适用性,建立更加可靠的测试方法并标准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热-力-材料耦合基础理论体系,对飞行器结构及其材料的优化设计、可靠性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2 肾脏病患病率 初次问卷调查发现,肾脏疾病患者7例(11.9%);再次问卷发现肾脏疾病患者9例(15.3%),其中新增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例,均为手册组患者。两次肾脏疾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宝国,黄伟光. 高超声速气动热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吕红庆.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加热及热响应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 张峻华.导弹和运载火箭结构强度可靠性设计指南<金属结构部分>[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4] A.V. 李藩, 主编.短时高温实验[M].丁光宙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3.

[5] 王春奎,黄晨光,孙原龙,等.高温、高升温率和应变率对30CrMnSi 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J].金属学报,1995,31(10):473-478.

[6] Peng X,Fan J,Yang Y,et al.Investigations to the effect of heat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 alloy LY12[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2003(40):7385-7397.

[7] 陈斌,彭向和,杨运民,等.不同温升率下预载H62 黄铜破坏的实验研究[J].金属学报,2001,37(12):1256-1260.

[8] 万玲,彭向和,杨运民,等.温度及温升率历史对H62及1Cr18Ni9Ti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3(5):40-42.

[9] 彭向和,杨运民,陈裕泽,等.高温升率下LY12 铝合金拉伸破坏及其机理的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5,26(1):72-76.

[10] 杨运民,彭向和,陈裕泽,等.考虑温升率历史的LY12 的拉伸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J].金属学报,2000,36(9):926-930.

[11] 尹益辉,陈裕泽,彭向和.金属力学性能的温升率效应研究概述[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18(12):1964-1968.

[12] 宋昊.轻质合金材料在瞬态热冲击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13] Bar K,Jarzab W.Test technology for re-entry representation hot structure loading.AIAA:93-5132.

[14] 王乐善,王庆盛.结构热试验技术的新发展[J].导弹与航空运载技术,2000,244(2):7-12.

[15] Miller R H.Thermal simulation facility handbook[S].ADD134721(DNA-TR-82-33),1983-02-01.

[16] 柯受全,卢锡年,蒋灿兴,等.短时高温材料拉伸试验设备[J].力学学报,1965,8(4):274-284.

[17] 吴大方,宋 昊,李永亭,等.铝镁合金5A06 在瞬态热冲击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J].实验力学,2006,21(5):591-595.

[18] 韩铭宝,刘宗德,刘怡光.热冲击下A3 钢力学性能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9,19(1):20-26.

[19] 谭云,余勇,潘晓霞,等.高温热冲击对J75不锈钢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2,38(7):684-688.

[20] 王宇魁.短时高温对LY12力学性能、电导率影响的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37(8):330-334.

[21] 骆宗安,苏海龙,张殿华,等.金属材料快速加热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东北大学学报,2004,25(4):356-359.

[22] 孙宁,张建华.感应加热工艺与设备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上)[J].热处理,2009(1):26-28.

[23] 孙宁,张建华.感应加热工艺与设备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下)[J].热处理,2009(3):27-29.

[24] 张伟,张正平,李海波,等.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试验技术进展[J].强度与环境,2010,38(1):1-8.

[25] 吴大方,潘兵,郑力铭,等.高超声速飞行器材料与结构气动热环境模拟方法及试验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29(3):250-258.

[26] 崔占中,王乐善.石英灯加热器的热特性研究[J].强度与环境,2004,31(3):40-44.

[27] P.R.N.Childs,J.R.Greenwood,C.A.Long.Review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J].Rev.Sci.Instrum.,2000,71(8):2959-2978.

[28] 郝晓剑.瞬态表面高温测量与动态校准技术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5.

[29] 张艳,郝晓剑,周汉昌.瞬态表面温度传感器动态校准及误差补偿研究[J].传感器世界,2008(1):6-8.

[30] 周汉昌,王高,郝晓剑.蓝宝石光纤传感器在瞬态高温测量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4,25(4):221-223.

[31] 尹福炎.高温应变计在瞬态加热条件下温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强度与环境,2005,32(2):8-17.

[32] 尹福炎.瞬态加热条件下高温应变计测量误差的修正方法[J].强度与环境,2005,32(1):36-42.

[33] 王美玲,孙冬柏,赵飞,等.气动热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新技术[J].实验力学,2019,34(2):275-283.

An Overview of Testing Methods for High 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High Heating Rates

Wang Meiling,Chang Hai,Yin Jia
National Center for Materials Service Safet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erodynamic heating can cause the thermal barrier as hypersonic vehicles flying through the atmosphere,transient high temperature is a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rmal barrier.Due to the coupling thermo-temporal effects,the strength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of aircrafts becomes extremely complicated.Testing and determining the parameters such as ultimate strength and thermal stress at the complicated condition of transients heat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liability estimate,life prediction of aerospace materials and security design of hypersonic vehicles.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technical advisory work,testing methods for high 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high heating rate are summarized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se methods is proposed.

[Keywords] aerodynamic heating;thermal barrier;high heating rate;test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V41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3407.2019.04.022

[ 收稿日期 ]??2019-12-0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FRF-OT-17- 016)

[作者简介]??王美玲(1976-),女,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材料服役性能测试新技术及服役行为研究。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0/0512/329.html

上一篇:海洋风电导管架结构对桩径变化位置的敏感性分
下一篇:非接触式激光测振技术在飞机襟翼蒙皮局部模态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