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若干命题的思考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什么是“民族歌剧”?为何提出这个问题呢?文化部2017年开展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工程,推出了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扶持剧目评选”,我担任评委。结果一下子报上来

什么是“民族歌剧”?为何提出这个问题呢?文化部2017年开展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发展工程,推出了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扶持剧目评选”,我担任评委。结果一下子报上来140多部“民族歌剧”。民族歌剧居然一下子如此兴盛,什么道理?后来一看,有很多根本就不是民族歌剧,是我们平常说的中国正歌剧,比如陕西的《白鹿原》,等等。对民族歌剧,大家的理解不同,在这里我想谈谈对民族歌剧的理解。

歌剧要分类。有一次我跟郭文景见面,他说歌剧不要分类,中国歌剧、外国歌剧,不要分,都叫歌剧就行了。我反问,人呢?中国人、外国人,要不要分?要分。分类学是一切研究的基础,没有分类就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研究。我觉得,歌剧一定要分类,不仅要按照文化、地域分成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歌剧、俄罗斯歌剧、中国歌剧等等,而且还要在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歌剧内部,根据作品艺术追求、手法、风格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类别区分。

在我的研究中,我认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下面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分支、几个类别:

一个类别是中国歌剧的起源——“歌舞剧”,载歌载舞,既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专业歌剧创作的手法创作的歌剧,不同于传统戏曲,也不同于西方歌剧,是有中国特色的歌舞剧。从19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到1940年代的秧歌剧,再到1960年代的《刘三姐》,都属于中国歌舞剧这一脉。

第二类叫“歌曲剧”,也叫“话剧加唱类”歌剧。这类歌剧在话剧结构里面加一些歌曲或唱段就叫歌剧了,这叫歌曲剧。但它在中国歌剧家族中艺术成就最低。

第三类是“正歌剧”,就是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思维、技法和音乐的戏剧性表现体系来写中国故事,用中国音乐语言表现中国人的生活、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中比较成功的有1940年代初黄源洛的《秋子》、1950年代的《草原之歌》,1960年代也有一些好作品,到1980年代有金湘的《原野》,1990年代有冯柏铭和徐占海的《苍原》,这些都是中国的正歌剧。当然,在我国正歌剧中,还可根据歌剧观念、作曲语言和技法的先锋性,分出一个分支——“新潮歌剧”,例如郭文景的《狂人日记》等。

还有一类,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民族歌剧”。民族歌剧除了具备中国歌剧应当必备的所有品格——中国人写的,写中国人的生活,中国题材,中国的音乐语言,表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向西方歌剧学习、向我们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同时,强调要向中国的戏曲艺术学习、向戏曲音乐学习。因此,在全剧用西方主题贯穿发展手法展开戏剧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创作主要人物的核心咏叹调的时候,用上戏曲板腔体的思维。大家知道,中国戏曲有两个表现体系:一个是曲牌连缀体,以昆曲为代表;还有一个就是板腔体,以京剧和北方梆子戏为代表。中国歌剧要向戏曲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可同志,《白毛女》的第一作曲,他写《白毛女》的时候,发现中国的歌剧光向民歌学习不行,所以提出要好好向戏曲学习,所以有了《白毛女》。包括《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恨是高山仇是海》,马可在1960年代补写的板腔体唱段,就是把1940年代《白毛女》重要唱段、音调组织起来重新编创而成。

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60年代,我们的民族歌剧创作,有了一白一黑(《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两红(《红霞》《红珊瑚》)、一湖一江(《洪湖赤卫队》《江姐》)。这些歌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谁不会唱几句?这些歌剧的共同特点都是用戏曲,运用板腔体的思维、板腔体的结构来抒写、抒发主要人物处于特定的戏剧情境里面复杂的层次变化。

再说说《小二黑结婚》。讲自由恋爱,但在那时的农村,女孩子爱上了英雄,只能偷偷地心里有爱,但是不便说出来,怕别人知道。知道二黑哥到县里面开会,好长时间不见,想他,怎么办?找一个借口去洗衣服,看哥哥什么时候回来,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层次。《红霞》中《凤凰岭上祝红军》,这是很著名的板腔体唱段。在《洪湖赤卫队》中,这类板腔体咏叹调更多。《江姐》也一样。我认为,板腔体咏叹调写得最好的是第二场,要到华蓥山游击队去,要迎接解放。在去华蓥山的路上,江姐很是高兴,马上要见到她的丈夫了,可是抬头一看城头上挂着一个人头,一看是谁呢?就是她的丈夫。这个时候,这个大段的咏叹调就把江姐这个革命者置于一个极度悲伤、同时也极度危险的戏剧情境中——因为这里是国民党统治区,不能畅怀大哭,一哭就暴露目标,因此要强忍悲痛;这里有甜蜜爱情的回味,有在彭松涛介绍下宣誓入党的追忆,最后决定要为丈夫彭松涛报仇。这段咏叹调的情感层次非常丰富,刻画江姐的心理戏剧性极为强烈。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0/1124/1048.html

上一篇: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记忆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
下一篇:动车组厨房展示柜水试验操作优化的探索和研究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