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偶发技法普遍存在于应用美术领域中
偶发,意为偶然发生,是相对于“计划性”而言的。本文意图探索一种区别于传统工艺、基于偶发因素引起而产生计划外效果的技法。并通过研究木纹金和玻璃这两种工艺来论述偶发效果存在的合理性。
木纹金属工艺起源于日本,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锻造工艺,再现了“木目”的纹理效果。所谓“木目”,即纹理和结瘤,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愈伤组织,它们生长随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美,引得人们通过工艺的手法竞相模仿,并且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得到了升华。
玻璃工艺从工业产品、日用品中解脱出来,进入纯艺术的领域后,就成了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载体。由于玻璃具有透光性、折光性,加热后具有融合性、流动性,导致在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偶发效果,而不同的艺术家对于玻璃工艺不同的控制节点有着各具特色的方法,玻璃工艺也由此获得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雕漆工艺中的偶发技法探索
(一)漆艺中具有偶发效果的工艺
我国制漆用漆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由于在漆液逐层涂刷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从而导致很多偶发效果的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斑漆(彰髹)、犀皮漆(或称菠萝漆、虎皮漆等)和变涂三种技法。这三种技法一脉相承,有着相似的基因结构。
六朝时期出现的斑漆工艺被视为犀皮工艺与变涂技法的前身。“所谓斑漆,使用几种颜色漆交混而产生斑纹的一种漆器”。①明代漆艺专著《髹饰录》中所记载的彰髹工艺就是斑漆。在彰髹这一工艺条目中,所列举的斑纹名称有叠云斑、蓓蕾斑、鱼鳞斑等十七种之多,而这些“斑纹名称都是依其形似而得名的,它们所形似的不是整体的物象,而是某一部位的纹理”②。由此可见,斑漆工艺原是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自然万物的信仰,针对某些纹理进行了模仿与再现。
六朝以后,斑漆继续发展,至唐代衍生为犀皮漆(或称菠萝漆、虎皮漆等),及至宋代犀皮漆广为流行。犀皮漆工艺中,产生犀皮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打埝起纹、堆高填平、多层色漆髹涂、研磨推光等等。这里打埝的纹样已经脱离了对物象的模仿,所形成的肌理更加随性,再加上髹涂的各种色漆填充在凸起的埝纹之间,研磨之后又形成负形,最终推光后的纹样正负形之间相互牵引、线与面之间相互纠缠,呈现出独特的抽象美。
我国的漆艺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变涂技法。这种技法并没有局限于模仿自然造物,而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谓“变涂”就有变化万千的含义,多种技法或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其多层、多色、多样的形态通过研磨会呈现出变化莫测的装饰效果。(图1)
图1 变涂工艺漆片
图2 漆盒《雨后》系列
图3 漆盒《盘涡》
图4 漆盒《雨后》局部
以上就是漆艺中集中体现偶发效果的三种技法,虽然有着不同的名称,但本属同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彰髹(斑漆)工艺中细分出来并自成一派的技法。也因此,其偶发效果的特点也大致相同:首先,纹样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无论是打埝还是利用媒介物,所产生纹样的形状、大小、走向并不能按照预先设定而获得,而是附带着所利用媒介本身的痕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横截面图案不可预料。由于研磨的过程相当于堆厚的大漆被截断为一个平面,而这个横截面的位置(高低)不同时,所显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磨显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当图案逐渐显现,何时应该停止研磨需要根据经验来立刻做出判断。第三,如果将漆艺的髹饰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那么应该是基底处理、髹涂、表面处理,而诱发偶发效果的主导因素均发生在中间的髹涂环节。
总结了偶发效果产生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研究。因为,对于髹涂阶段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在各类艺术作品中也有较多的表现,于是,笔者根据经验设计了针对表面处理的一些方法,力图以技法试验为基础,通过归纳和总结雕漆工艺中偶发效果产生的时机、条件和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来探索传统漆工艺中更多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二)雕漆工艺中的偶发技法实验
我国数千年的漆工艺历史中,漆艺演变出数百种不同的技法,其中表面处理技法有嵌螺钿、嵌百宝、点螺、彩绘、雕漆、描金、堆古罩漆等。而雕漆工艺包括剔红、剔犀(云雕)、款彩(刻灰)三大部分,剔犀工艺需要在木胎之上涂刷几十层甚至上百层不同颜色的大漆,极易产生偶发效果,因此,本文中表层处理工艺部分以剔犀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318/1380.html
上一篇:听音乐或能增强镇痛药效果
下一篇:扫除美盲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