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和受众之间建立“连接”,这种连接的载体已经在发生细微变化。让艺术“赋能”更多生活日常,正在摸索中前行。
在北京798艺术区一片躁动炫目热闹之中,有一处宁静所在。7月中旬,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意义特别的展览,献给“把一生留在画里”的吴冠中,纪念先生逝去八周年。以水墨的魂和油画的骨,缝合了中西方美学的裂缝——吴冠中在美学史上自成一派、开创了“油画水墨”美学新样式。早年留学法国时,他已经看到版画作品在国外艺术品领域的价值,是艺术创作最好的推广“语言”。
艺术授权和版画,正是吴冠中和百雅轩的宿缘,那枚重要的“纽扣”。“这是相互碰撞、摩擦出来的火花。”回忆吴冠中和百雅轩的合作缘起,百雅轩副总裁徐建欣了解当年的往事。“可以说,吴冠中是百雅轩书画复制事业的推动者、奠基人。”徐建欣这样总结:“他意识很超前,不担心作品如果要做成版画,肯定有人去临摹之类的。其实版画的形式恰恰是作品最好的宣传。”
不怕被“复制”的吴先生
感叹“美盲”要比“文盲”多的吴冠中,数十年来都在呼吁社会重视美育教育,扫除“美盲”。而百雅轩自2003年创立,就是要身体力行地通过艺术授权的方式(比如版画复制),把更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推向社会、推到民间、推进家庭、推入大众生活,扫除“美盲”。
但事实上,用版画这种形式“再现”艺术品的路,在中国走得并不容易。徐建欣介绍,美国开始流行丝网版画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第一张丝网版画《秋天你好》出现在1980年,相对规模化的版画生产是在2007年百雅轩开始制作吴冠中的丝网版画时,中美两个市场大致相差了四五十年。
尤其是在百雅轩刚开始推广版画理念时,质疑声颇多,除了艺术家自身对于“被复制”的顾虑,还有很多颇具名望的版画家反对。在他们看来,唯有版画家自己创作的才是版画,通过版画技师、机器制作出来的充其量是“复制品”。
在这个过程中,吴冠中对百雅轩的力挺,是后者能够熬过非议、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动力。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四平八稳不是艺术,要懂得放肆”的吴冠中,在推广艺术的道路上同样也是不畏批判。
吴冠中曾说:“物以稀为贵,我不以为然。‘稀’算什么,珍贵才贵。手创的艺术品都是徐建欣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才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亦系作者的心愿……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这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趋势。”
百雅轩在展示空间和场地等方面不停地变换和尝试,从专业空间走向共同空间,使大众能够直观地欣赏作品
“年幼”的百雅轩,其成长之路尽是吴冠中的倾力扶持。从2003年开始制作第一批珂罗版版画《海南人家》等10幅作品开始,即得到了先生的亲笔出版授权。他先后六次为百雅轩签署出版授权书和协议书。2006年9月,一枚特制的“吴冠中版画”专用章交给百雅轩管理使用;2007年9月,吴冠中亲笔签名,将所创作的全部绘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权独家授权给百雅轩,同时授权百雅轩使用“吴冠中版画”和艺术资料等组建吴冠中美术馆——这是吴冠中在有生之年对于他的文化遗产的正式安排。2008年5月,百雅轩版画院成立,吴冠中亲笔题写“百雅轩版画院”匾额,鼓励百雅轩继续致力于推广中国最有价值和最有潜力的艺术家的艺术,成为百年老店。
徐建欣介绍,吴冠中的作品除了400多件原作精品通过捐赠存放在美术馆、博物馆里,还有更大的一部分,是通过百雅轩制作的版画走进寻常百姓家。
“物以稀为贵,我不以为然。‘稀’算什么,珍贵才贵。手创的艺术品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才珍贵。……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这是发展的趋势,时代的趋势。”
连锁画廊的初探与反思
2011年是百雅轩艺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节点。这年12月,百雅轩引入了IDG资本6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当时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很难想象到艺术机构能拿到风险投资。”徐建欣回忆说。在IDG资本投资百雅轩之初,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产业化模式和概念,直到2013、2014年,才开始有更多的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陆续获得资本青睐。
在徐建欣看来,风险投资认可的是百雅轩的模式——“不只是把艺术作品产业化,比如做成版画推广,很重要的是艺术授权。”他介绍,在百雅轩获得授权进行吴冠中版画创作时,“国内的艺术从业人员几乎都没有艺术授权、版权的意识。可以说版权在某种程度上比作品更有价值。因为作品是单一维度的,但版权可以是多维的,相应地版权的价值就要数倍于单一作品。”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318/1381.html
上一篇:雕漆工艺中偶发技法的创新应用
下一篇:从现代之维到当代之维来自老牌公立美术馆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