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属于置管方式之一[1],具有安全性高、便于操作等优势,该方式可以将药物直接向血流量高、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输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具有刺激性或高渗药物的输注损伤患者血管,避免了多次穿刺导致的身体不适。近年来,PICC 在化疗、肠外营养以及间歇式输液超过5 日的患者中广泛应用[2]。然而作为介入性操作,PICC 应用期间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务必重视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3-4]。芒硝外敷能够发挥预防感染、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等效果,现已在多项炎症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广泛应用[5-7]。本研究以行PICC 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外敷芒硝,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于医院行PICC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均25例,对照1组男14/女11,年龄(53.)岁,KPS 评分为(73.)分;对照2组男15/女10,年龄(53.)岁,KPS 评分为(72.)分;观察组男15/女10,年龄为(54.)岁,KPS 评分为(73.)分。经比较,三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试者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入组标准:(1)一次性穿刺成功的初次置管肿瘤;(2)应用PICC 导管为美国Bard4Fr 单腔导管者;(3)应用穿刺针型号为16 G 者;(4)置管后穿刺点局部应用Ⅳ3000 敷贴;(5)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病、糖尿病、上腔静脉综合症、严重精神类疾病;(2)存在碘伏、酒精过敏史、置管禁忌症;(3)维护期间伴其他并发症。
1.2 方法
对照1组予以常规干预措施:置管后首日,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在平躺时尽量抬高术肢,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握拳练习;每日采用碘伏、乙醇进行皮肤消毒,半径为10 cm,3 次/d。
对照2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涂擦喜疗妥(德国三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X20 ;100 g 乳膏含多磺酸粘多糖300 mg),PICC 置管后4 h,湿热敷0.5 h,于患者穿刺部位以轻柔的动作涂擦2~3 g 喜疗妥,应避免触及针眼,于穿刺上方8~10 cm 处沿静脉走向按摩5~10 min,1 次/d,每5 日为1 疗程。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芒硝外敷:将11 g 芒硝加入至0.1 L 蒸馏水内混匀,配置成10%芒硝溶液,于每日静脉输注前,将采用配置好的芒硝溶液浸湿1 块无菌纱布,将纱布拧至不滴水后,在患者所穿刺静脉前方进行湿热敷,辅以保鲜膜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确保芒硝溶液于患者接触6 h,持续7 日。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三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三组干预后血清中TNF-α、IL-6、IL-8 表达水平,ELISA 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完全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分析;P <0.05 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8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两组对照组,对照2组明显低于对照1组,P <0.05,见表1。
表1 三组干预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2.2 三组干预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2/25),对照1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2%(8/25),对照2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6%(4/25),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1组(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2组,且对照2组低于对照1组,但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PICC 置管由于可向患者的中心静脉直接输注治疗药物,避免了药物刺激性引起的患者应激反应,近年来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8-9]。肿瘤患者大多进行化疗时应用PICC 置管输注化疗药物,可将其经由上腔静脉到达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导管的置入易刺激血管壁,减低血流速度,从而引发机械性静脉炎[10-11]。喜疗妥是目前西医治疗静脉炎的药物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多磺酸基黏多糖,能够穿透皮肤,抑制相关酶的活性。本研究中,对照2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但差异不显著,提示涂擦喜疗妥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但预防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qikandaodu/2021/0730/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