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当下的入门级家轿市场需要什么?享域锐·混动就

来源:工程与试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燃油、混动和纯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汽车动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之下,很多车企纷纷投入新能源汽车的蓝海里,以为抓住了新能源,就抓住了汽车行业的未来

燃油、混动和纯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汽车动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之下,很多车企纷纷投入新能源汽车的蓝海里,以为抓住了新能源,就抓住了汽车行业的未来。这一切看起来很美,但电池续航技术不成熟、充电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又成了纯电汽车发展路上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儿。

未来虽然可期,但长路仍旧漫漫。反观混动,不仅具备纯电汽车的优点,又规避了“里程焦虑”等痛点,自然而然成为了当下汽车动力最合适的选择,这种认知也被很多汽车品牌所认同。

于是不少汽车品牌积极推出一些打着混动或轻混概念的产品,希望能够涉足这个领域,可惜市场反响平平。而以东风本田为代表的日系合资品牌,混动产品却迅速占领国内混动细分市场。

东风本田旗下的CR-V、INSPIRE和艾力绅三款混动车型均有不错的市场表现。这得益于本田对混动技术长达20多年的深耕,本田第三代i-MMD技术也代表着目前油电混动技术的最高水平。

省钱,用车成本媲美电动车

对于大部分购买混动汽车的消费者来说,省油是其首要考虑的指标,这也是本田i-MMD的“绝活儿”。区别于市面上大多数混动系统,i-MMD属于深混技术,整套动力以电机驱动为主,这就奠定了其出色的省油能力。

在i-MMD混动的设定中,电机担任这套动力系统的“主角”:低速时,由储存在电池里的电量提供给电机进行驱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不消耗汽油;在加速或电池电量不足时,由发动机进行发电,提供电力给电机驱动车辆,同时电池对多余电量进行回收;而低负载的高速状态下,才会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这恰好也是发动机最省油的状态,热效率高达40.5%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本身也是市面上最节油的发动机。三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电机和发动机各自的优势,将燃油利用率做到最大化。

这样的油耗表现,使本田混动汽车的用车成本甚至媲美电动车。给大家算笔账,Model 3、比亚迪汉等中型纯电轿车的电耗一般在15千瓦时/百公里,目前电动桩充电平均为1.6元/千瓦时,每行驶一公里需要花费0.24元。

而同为中型轿车的INSPIRE混动,其综合工况百公里油耗为4.09升,以92号汽油目前的5.75元/升为例,该车每行驶一公里仅需花费0.235元,这是一般的“轻混”技术无法做到的。

好开,动力强劲还不吵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一款混动系统是否出色,基本和省油程度划上等号。这样的理解在本田i-MMD看来,还是过于“片面”了。

不仅仅停留在省油的层面,i-MMD技术对于车辆动力表现的提升也非常显著。电机低转速大扭矩的输出特性,能让车辆获得超强的加速表现。

以目前艾力绅锐·混动装载的本田2.0L i-MMD混动系统为例,其配备的电机在起步和中低转速时,扭矩高达315N?m,这样的数据,让这辆7座商务车型,都具备了百米加速10秒内的能力,并且前半程的提速表现更加突出。

而电机主驱的好处还在于,中低速下发动机不介入,极大程度减少了行驶过程中的噪音来源,电机动力输出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也要优于燃油汽车。

这种良好的驾驶感受,建立在本田i-MMD系统强大的运算逻辑上。系统可以智能地选择发动机介入的最佳时间,让车辆在纯电、混动、发动机驱动三种模式下自由切换,从而保证了发动机介入的平顺性。

很多本田混动汽车的用户表示,除了发动机运转的声音,你几乎不会意识到驾驶模式的切换。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本田i-MMD也是市面上最“聪明”的混动技术。

可靠,动力电池0事故

当然,先进的科技永远建立在可靠的品质上。

目前最新的本田第三代i-MMD系统,发动机内部活塞及其他部件均采用了轻量化、高强度材料,既减小了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的机械摩擦,降低了系统的运转阻力,又减小了整备质量,提升了整车操控性。

此外,电池包内部构成零件得到了优化,使电池系统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大优化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损耗。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曾对本田i-MMD混动系统进行过测试,一台累计里程2万公里的东风本田CR-V锐·混动车型,依然保持着与新车相近甚至更低的油耗水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i-MMD混合动力系统拥有卓越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0/0916/734.html

上一篇:廊坊11个村街农田评估测绘+临空路网最新进展!
下一篇:组图:江苏举行桥梁工程试验检测技能竞赛

工程与试验投稿 | 工程与试验编辑部| 工程与试验版面费 | 工程与试验论文发表 | 工程与试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程与试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