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西樵山下河网密布、农田相连、方塘如镜。在一片5亩左右的瓜地里,西樵镇老农区信琽拿起锄头,开始西瓜播种前的松土工作。
去年12月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桑园围内,农户和渔民们迎来了忙碌的春耕时节。这个由围堤、河涌、窦闸等构成的大型排灌体系,见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至今还在发挥“变水患为水利”的重要作用。
桑园围集围垦、灌溉、防洪、交通、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今年70多岁的区信琽说,桑园围河堤自他记事起就矗立在村口防洪排涝,大量修筑堤围减轻了这里的洪潮灾害,随着时间推移围堤还不断加高加固。
在桑园围的支撑和保障下,当地村民长期筑堤取土、挖坑为塘,桑叶喂鱼养蚕、蚕沙喂鱼、塘泥种桑,形成了珠三角独具特色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节气一过,当地农户纷纷下地松土、育苗、备耕。
正在池塘边投食喂鱼的西樵镇养殖户郭水托说,光三个鱼塘里就有至少4万斤鱼,桑基鱼塘里养出来的鱼肉质更好、味道更鲜美。在佛山市诚荣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茄瓜、大冬瓜、青瓜等各类瓜苗已经育好。基地负责人杜向荣说,这几天正是春耕忙碌时节,200多亩的蔬菜地平整工作基本结束,准备栽种新的季节蔬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但桑园围作为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佛山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天的桑园围保护着265.4平方公里土地的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着6.2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维系围内近90万人口的生产。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桑园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更加突出。当地正依托桑园围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和水情教育基地,探索用文旅结合的方式推进水利遗产修复与农耕文化传承。
桑园围核心区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一树树青翠的桑叶间挂着或紫或红的桑葚,桑林边是一口口池塘,不少游客来这里赏桑观鱼。在这里工作的导赏员李颖琳说,希望通过这种文旅、农旅结合的方式,把传统的水利遗产、农耕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年轻人。
文/詹奕嘉、李雄鹰
编辑/朱葳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1/0226/1170.html
上一篇:苏联超级工程,北冰洋大坝!
下一篇:济南“智慧生态黄河”工程进展如何?一期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