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在通过实验研究与同理心有关的神经元时,发现老鼠竟然具有“同情心”,它们可以感受其它老鼠的情绪。
老鼠也有同情心
研究者表示,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老鼠的大脑区域活跃情况,发现当它的同伴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时,甚至是当其它同伴受伤疼痛的时候,它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通过大脑区域来进行交流。
那么,为何要通过老鼠实验,来研究人类的“同理心”呢?其实,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实验中,实验对象一般都会选择老鼠,而不是和人类最相似的灵长类动物,这其实是因为老鼠的繁殖期快,同时体积小,不需要太大的实验空间,此外,老鼠和人类的基因一致度达到80%,甚至同为哺乳动物的它们,还可以携带人类的致病基因。
而提到历史上最著名的老鼠实验,不得不提的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鼠乌托邦”实验,又名“25号宇宙”,据说可以揭示人类的结局。
细思极恐的“25号宇宙”
说起来,最初“25号宇宙”老鼠实验模型,是来自于1947年美国科学家John B. Calhoun的一个人口密度实验,通过为期28个月的观察,John B. Calhoun发现原本实验开始时,自己打造的可以容纳5万只老鼠的“模拟世界”,却老鼠总量一直控制在200只左右。
为了搞清楚为何2年多的时间里,参与实验的老鼠都没有大量繁殖的问题,1968年,John B. Calhoun专门租了一块地方,打造了一个“老鼠乌托邦”。
整个“老鼠乌托邦”被划分成1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非常完美的,不仅有居住的地方,还有专门的地方放置食物和水,很快,老鼠开始大量繁殖,不过新生老鼠也都没有离开自己所在的区域,一直到老鼠的数量将近4000只的时候,由于栖息地不足,它们才开始尝试着去往别的区域。
而当数量再次翻一倍的时候,粮食危机和水资源危机也都出现了,虽然实验者为了确保实验的稳定性,定期都会投放足够的水和食物,但是伴随着老鼠越来越多,一些成年不久的老鼠也开始被排挤,因为它们的出现导致了所在区域的“数量过剩”,所以,无处可去的它们,被迫朝着“25号宇宙”的中央聚集。
很快,老鼠的数量又翻了一倍,这个时候,老鼠之间的“战争”已经是常态了,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获得足够的空间和水。同时,老鼠们也对繁衍生息不再感兴趣了,一些雌性老鼠甚至在产下幼鼠后,就将它们给遗弃了。
当实验进行大约3年后,“25号宇宙”中再也没有新生的老鼠,此后,伴随着不断有老鼠死亡,最终在实验进行的第五年,“25号宇宙”中最后一只老鼠也死去了,整个实验也迎来了终结。
“25号宇宙”实验意味着什么?
虽然实验的对象是老鼠,不过,却也暗示着人类的命运,研究者认为,由于老鼠数量的激增,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导致社会结构开始逐渐瓦解,最终让老鼠走向了灭亡的命运,而放眼当下,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25号宇宙”中获得一定的警示。
联想到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老鼠具有同理心的实验,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毕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科学家们一度认为,“情感”只是人类的专利,不过伴随着对动物们的研究,却发现很多动物也具有和人类类似的情感,甚至很多时候,动物们的情感要比人类的情感还要纯粹。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生态学家马克·比克夫教授,就曾经对哺乳动物的习性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很多哺乳动物的大脑中,都具有“情感细胞”,不仅有同理心,甚至还具有公平心。
比方说他曾经进行过犬类的实验,将一条狗的食物抢走后给予到另一条狗那边,而获得食物的那条狗,竟然会主动跟被抢走食物的同类分享食物。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2/0201/2796.html
上一篇:南宁快环综合整治项目改造工程全部匝道通车
下一篇:如何通俗理解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