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中午,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中国空间站首舱“天和核心舱”进入发射前最后半小时的准备。随着时间临近,张璐和他的团队紧张感倍增,“天和核心舱”里躺着两个凝结着团队十年心血的科学实验柜。
科学实验柜相当于把实验室搬进太空,方寸之大却要满足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等学科领域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需求。一个科学实验柜高1.7米、宽1.1米、深0.9米,研制技术涵盖了结构、气液制冷、供配电、高速通讯、航天工效学等多个学科,复杂程度不亚于一颗卫星。它要用最小的重量搭载最多的科学载荷,同时还得满足后续十年的科学实验需求,而张璐的团队要完成13个科学实验柜。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团队是一支85后和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
张璐,1985年出生。现任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中学起就被物理世界吸引的张璐,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作,一切都顺理成章。
△张璐检查科学实验柜状态(受访者供图)
层层难关要过,重重压力要扛。支撑张璐和团队走过来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唯有信念。“大家心中有这个信念:要把这个事儿办好,中国航天几十年了,有多少人这一辈子能赶上建设空间站?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3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与地面科学家配合,通过两个科学实验柜展开科学实验,获取一些实验成果之后,张璐的心才基本落下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宣布,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团队--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汇聚了一群85后和90后。几年的打磨中,张璐很快成长为团队负责人之一。
他们进行了上百次、上千次实验,才最终有一个定型的设计。目前,张璐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整个实验柜的载荷和结构的承载比,比国际空间站上同等的设备高上两倍。比如一个500公斤的柜子,我们的支撑结构只要100公斤,可以带上去400公斤的科学设备,像国际空间站可能只能带200公斤的设备。”
两个科学实验柜在“天和核心舱”首次亮相
奋斗者,正青春音频:00:00 08:05
它将开展微生物细胞等多项实验
“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实验项目要和科学家对接,还要参与到一些实验项目的研制。实验柜在轨10年可能会坏掉,有些东西可能会有故障,我们要把这些备品、备件提前准备起来。还要想办法把更先进的技术带到天上去,把原来的柜子换掉,做一些新的科学载荷和新的科学设施研制。”
今年,“问天”“梦天”实验舱将陆续发射,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建成。其中,
△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上)、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下)(受访者供图)
上千次实验才有一个定型设计
“梦天”实验舱中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氢钟、铷钟、光钟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承载着这些实验的剩余十几个科学实验柜将陆续进入太空,张璐后面的工作依然一刻不能停。
“这个时候其实还是很舍不得,就觉得自己做了10年的东西要走了。我们整个实验柜团队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实验柜走之前我们绝对不说‘再见',都说‘永别',只要送走了不回来,就证明我们的工作没问题。”张璐说。
文章来源:《工程与试验》 网址: http://www.gcysyzz.cn/zonghexinwen/2022/0610/2891.html